近日,学校公示了2025年度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审结果,中德工程学院推荐教师杜娟、孙静、张喜英均荣获三等奖,获奖率达100%。
杜娟老师主持申报的《材料科学基础》课程围绕五大核心板块改革课程设计思路,在改革教学内容方面以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为双驱动;在课程资源创新方面利用信息化工具、AI工具、晶体模拟、演示实验等资源将抽象理论具象化,形成多阶立体化的课程资源体系;在教学方法手段方面,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高阶思维,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,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;在课程思政方面通过“三课堂”联动育人,即课堂教学、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,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、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;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通过建立“四化多样双反馈”,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,注重对其学习能力、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评价。
孙静老师主持申报的《德语视听说1》课程以数字化赋能为核心,结合先进教学理念与多样化形式,推动课程内容与方法从数字化教学工具、“三维四度”课程框架与“B+N+A”模式、多元化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改革课程设计思路。创新实践中重视并强调数字化教学工具在德语教学中的运用,通过整合线上教学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,增强学生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。构建了全新的课程框架及教学模式,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、实践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,推动其综合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。建立了数智时代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——通过融合语言话题、思政元素及跨学科内容,配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,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。利用人工智能更新教学理念、丰富教学形式,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、数字化的转型。
张喜英老师主持申报的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课程以“AI 全链赋能、教学范式重构”为核心理念,系统构建了“内容-模式-平台-评价”四位一体的 AI深度融合教学创新体系。通过 AIGC 驱动的“C+AI”动态案例库,推动教学从语法传授向边缘 AI 数据处理、嵌入式 AI 控制等产业真实场景延伸;创新形成“师-生-AI-智联环境”四元协同教学新范式,依托 AI 学情诊断与生成式辅助,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学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;建设“AI 增强型虚实融合”智能实践平台,支撑学生完成全流程“C+AI”项目;构建 AI 驱动的全流程多维度评价机制,实现学习成效的精准追踪与创新能力的科学衡量。透过对人工智能时代编程类基础课程的深度改革和积极探索,显著提升了学生的 AI 认知水平与“C+AI”跨领域实践能力,课程获评校级 AI核心课程培育项目。
截至目前,学院已有10人(次)专任教师参加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获奖,充分体现了学院近年来严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,鼓励青年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。学院将进一步发挥获奖课程团队的示范作用,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热爱教学、研究教学、创新教学的热情,进一步推动广大教师探索教学理念、教学模式、教学方法创新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助推中德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。
(撰稿:周兆玲;审核:王莉莉)